大率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而虑变,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需要主流思想文化。儒、佛、道会通融合,为理学奠基与创立准备了条件。
(作者为著名思想史家、西北大学原校长) 来源:人民日报 进入专题: 儒家 儒学 。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儒学成为当时教育文化的大事。他们受到各诸侯国执政者的重视。但是,秦王朝十几年就亡掉了。
儒学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刻影响 中国近代历史经历了百余年的民族危机与艰苦考验,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宰割,但没有被任何一个侵略者吞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的经学,它为尊卑贵贱分野的封建社会政治关系找到一些平衡点。正因为如此,才会产生相互交流和互学互鉴的需要,也才会通过互学互鉴形成相互交融、相互辉映和你追我赶的生机盎然的文化景象。
其次,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情况用拉丁文等写成各种著作,在欧洲出版发行。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为务。莱布尼茨在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并将其与欧洲的思想文化加以比较后认为: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美满、立身处世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对于欧洲来说,随着中学西传,出现了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热。
他们既向中国人介绍和传播西学,又向欧洲人介绍中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国儒学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以贯之的,是中国历代儒学学者所追求和坚持的。
对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在欧洲出现的中国热,法国学者莫里斯·罗班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在启蒙时代的西方,中国简直是无所不在。三要紧密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和时代要求,不断总结和吸取实践中的新鲜经验,使儒学文化的思想精华能够因时制宜,实现新的转化、升华和发展。到了清朝,虽然清初的康熙皇帝也曾对西学产生过兴趣并学习了一些西学知识,但他和清朝的当政者们沉迷于所谓天朝上国的颟顸自大之中,并未倡导各级官员和国民学习、吸取欧洲文明之长。这说明,求实、求真、求是是儒学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特性。
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这将是一个充满巨变而又有着光明前途的世纪。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关于儒学文化的思想价值及其应用与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联系空前紧密,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日益频繁。所谓中学,就是包括中国的历史、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风物民情等方面的知识与学问。
在后来的千百年间,儒学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即使一种文明在世界文明的行列中一时间处于领先地位,对其他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切不可使这种地位和贡献成为包袱,从此孤芳自赏、固步自封,以为不需要向别的文明学习借鉴了。
同样,世界上其他各种历史文化中蕴含的各具特色的思想价值,也都应结合当今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弘扬,使之共同为消除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中存在的弊端,为解决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带来的难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各国共同发展,造福于人类的现在与未来服务。关于儒学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 儒学文化早在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就由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儒学文化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是光明的。随后又经过总结和吸取理学过于空疏的教训,演进为清朝时期的实学。那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儒学是会走向衰落还是会走向新的发展呢?这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东汉著名儒学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一书有《问孔》《刺孟》两篇文章。第三,相继写了大量介绍中国情况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认识的报告、材料等,呈送给罗马教廷和欧洲有关国家的当政者以及有关学者等。到了清朝晚期,外国列强一打进来,就如同摧枯拉朽一样,国势的危局已经难以挽回。
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弊端与难题。他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格言奉为座右铭。
各种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和波浪式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拿中国来说,就有这样的教训。
关于不同文明要交流互鉴 儒学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和不断走向新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它的本质特性和思想价值决定的。这里可以谈一谈欧洲的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认识与评价。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今天的人类社会无论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的进步达到了古代世界完全不可想象的繁荣境地。但儒学文化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始终需要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智慧与经验,以保持和增强自己的生机与活力。儒学在中国产生以后,不仅存在和发展于中国,而且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一直传承和延续到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传统儒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弘扬和发展儒学所蕴含的思想精华,使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重农学派的创始者魁奈也非常重视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他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仰慕对象,而是一个可以仿效的典范。
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所以它能够因时达变、推陈出新。总起来看,在中国明末清初进行的中欧思想文化交流对中国和欧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所有从事儒学文化工作的人都应注意贯彻这些原则。而且,他自己和一些官员所学习的西学知识,基本上不涉及制度层面,只是局限在器物和技术层面。
二要把握好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而不是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所以它对别的学说能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能够在共存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先是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演进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儒学文化产生于中国,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源泉。
实事求是出自中国史籍《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世界上有哪一种文明是可以长期孤立地存在、长期独自封闭地发展、长期单边地保持生机和优势的呢?没有。
毫无疑义,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儒学文化,应充分挖掘其蕴集的丰富思想价值,结合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实际,实现其新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之为改进全球治理,为消除和解决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中存在的弊端与难题作出更大贡献。例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
这首先是欧洲各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与欧洲各国人民努力学习借鉴东方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长处、智慧、经验也是分不开的。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依然是我们在新的世纪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
上一篇:山东“十三五”有序推进光伏扶贫